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别让“侥幸”变“不幸”

更新时间:2020-4-30 13:03:37

鼠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病毒横扫全国,截至3月15日9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1048例,累计死亡病例3204例,累计治愈出院67022例,现有疑似病例113例。从目前状况来看,世界各地也已出现类似病例,疫情大有全球扩散之势。面对迅猛疫情,国家出台大量政策,防止疫情蔓延,却仍有不少人“以身试法”,违法乱纪的现象频频发生。

1.   社会上的违法现象

3月1日8时,一台红色小轿车驶入哈尔滨市阿城区舍利防疫服务站,车顶捆着行李。交警张海涛突然意识到副驾驶没有乘员,车顶还放行李,后排两个乘员,不符合常规。僵持几分钟后,后备箱自动打开了,一名中年女性从后备箱下来,经过仔细盘查得知她来阿城的目的是看望女儿,3天前来过一次被劝返,因外地来阿城怕被隔离,所以想到了躲进后备箱进入城区。随后,张海涛和卫生防疫人员向她宣讲了疫情防控知识,将该女子劝了回去。

3月5日18时左右,晏某(20岁,女,江西九江人)住解放西路东方明珠某栋12楼,因疫情期间在家倍感无聊,通过微信,联系同住小区同栋14楼的2位好友(胡某某,女22岁,江西南昌人;梁某,女19岁,江西南昌人)到自己家中喝酒聚餐。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第一款规定,依法对晏某、胡某某、梁某进行行政处罚。

image.png



3月11日,郑州市警方发布最新通报,河南郑州确诊一粒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病例,这是郑州市首粒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通告称,3月10日8时许,郑州市公安局大学路分局民警在工作中发现辖区内居民郭某鹏近期存在出入境情况,核实时郭某鹏拒不承认。因郭某鹏故意隐瞒出境史,未严格落实“隔离观察”措施,未严格落实“如实申报”措施,期间多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办公场所,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传播危险,其行为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条之规定,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目前,郑州市公安局大学路分局已依法对其立案侦查,该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2.   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面对突如其来的致命疫情,人们往往伴随着焦虑与恐慌。心理学认知论中的紧张缓解理论,能恰如其分地解释这一点。该理论以认知统合倾向的态度形成与变化为研究核心,所谓认知统合倾向就是指人们对于以往认知状态平衡的一种倾向性,当的这种平衡(倾向性)被打破时,人们会产生消极态度及情绪(如不安、恐惧、不快等),力排众议,尽己所能,找回平衡,从而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如安定、轻松、愉悦等)。在疫情爆发之前,大多数人并未发现生活中有威胁自己生命的事物,故而人们持有性命无忧这一观点。当疫情突然爆发,生命受到威胁之时,便打破了人们长此以往的认知观念,造成了认知失调,举国上下充斥着不安与恐惧,为了维持认知平衡,人们便产生了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一种本能意识,当人们遇到压力,风险,危机而感觉焦虑时,心理会失去平衡,为了防止这种不平衡诱发的精神问题,就需要一种不确定的乐观情绪来支撑起人的精神层面,但这种乐观通常与现实不符,类似于自我催眠,能够暂时稳定精神,带来自身的一种愉悦心理。比如上述提到疫情期间,聚集、不戴口罩、隐瞒出境史等违法行为,就是找回认知平衡的过程,涉案人员在第一时间会有诸如“万一不是自己”或者“自己并未感染”等侥幸心理来降低自己的焦虑与恐慌,妄想通过偶然因素避免灾难降临。

image.png



根据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两个认知条件与认知失调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下:

失调程度=(失调的认知数量╳认知的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的重要性)

那么,根据此次疫情造成的认知失调,我们可以推断出如下公式:

失调程度=(生命受到威胁╳程度)/(侥幸心理╳逃脱次数)

我们假设分子不变,因为除武汉外,其他疫情区,生命受威胁的程度相当,那么分母越大,失调程度反倒是最小的,即侥幸心理带来的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降低人们心中的焦虑与恐惧,从而达到认知平衡。

3.   应对策略

人们通过违法行为,降低内心焦虑的同时,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即侥幸心理是个不确定因素,准确地说,是与事实相违的一种虚假乐观情绪。疫情当前,没有万一,也没有侥幸。

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完善医疗设施建设提高治愈率,保障生命安全的同时完善法律制度,严惩疫情期间的违法行为,分子分母一齐降,双管齐下,方能降低失调成度,维持社会认知平衡。增强对于疫情较重地区的医疗支援,制定相关政策约束违法行为,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确保人们能够准确了解疫情趋势,能够“懂法”、“守法”,打消一切侥幸心理,杜绝违法行为的可能。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虽然疫情已渐趋平缓,有下降的趋势,但这场战役仍未结束。我们仍应该做好防护措施,从国家官方网站等正规渠道,了解疫情情况,切忌道听途说,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与焦虑,矫正对于生命受威胁程度的认知,同时还要谨记生命不等同于儿戏,打消侥幸心理,做到对自己对他人的生命负责,避免一输则全盘皆输的局面,从而达到个人认知平衡,减少违法行为的产生。

从家庭的角度来讲,个体是环境的产物,在闭门不出的情况下,则受家庭影响最大。家庭成员间的相互鼓励与包容,对于降低焦虑与恐慌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长期相处中,如果能增加彼此间的交流,便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家庭的温暖从某种程度上能降低个体的认知失调程度。家庭成员间的认知相互影响,当其成员们对于生命及法律意识持积极态度,那么这个家庭的认知便是平衡的,能够降低违法行为发生的概率。



image.png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文一: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师:周爱保教授。




返回列表

Copyright@2011-2024 甘肃省心理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1547号-1

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特教楼601室 电话:0931-7971306 本站由甘肃百纳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1350号

您的网站没有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