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3-18 19:35:07
前段时间,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视频中一位身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终于顶不住压力在医务室大哭起来,同事们有的上前安慰,有的独自离开。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些医护人员内心的压抑,痛苦与绝望。面对未知的疫情,崩溃的哭声成了唯一的发泄口。猛烈的情绪的确需要适当的释放,不过这种长期负面情绪的挤压(Emotional Suppression)会导致其过渡的心理应激反应,负面情绪的突然集中释放导致的神经崩溃(Nervous Breakdown)更严重影响到工作状态及日常生活。尤其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有着更复杂的情绪反应及心理困扰,各方面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负面情绪的增长,如对疾病的了解甚少,过长时间的穿戴防护服,看着同事的病倒甚至离世担心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病魔的受害者(Hawryluck et al., 2004); 以及如担心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状况(Maunder et al., 2003);由于突然的需求增加与医疗资源供应不匹配造成的精神紧张(Piquette et al.,2009)等。
photograph: Renwu/Handout
这些心理应激反应如果不进行及时调整与疏导,即使在疫情结束的几年后,一线医护人员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和抑郁症的可能性也会显著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指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或受到死亡威胁,或严重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持续存在或延迟出现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三类症状:①重新体验:表现为头脑里不自主地闪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②回避和麻木:主要表现为长期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回避创伤的地点或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③警觉性增高: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 容易被惊吓,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一项2009年SARS疫情后针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显示,有10%的受试者报告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产生心理问题的风险更是无暴露经历者的2到3倍 (Wu et al., 2009);即便是在医疗条件更好的发达国家,这种情况依旧严重。一项在加拿大多伦多研究结果证实:在SARS疫情期间,参与调查的28.9%的医护人员报告了显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另外有31.2%的医护人员报告了抑郁性障碍症状(Depressive disorder)(Hawryluck et al., 2004)。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也称为心理压力,指面对挑战、威胁、所拥有的资源与要求有差距时引起的一种以紧张生理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心理应激的产生于人体的神经系统有关,人体的自主功能,如呼吸、血压、心跳等,由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与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当人们经历紧张事件时,大脑内负责情绪处理功能的杏仁核(Amygdala)会发信号到自主神经系统中枢—下丘脑(Hypothalamus),下丘脑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分泌大量荷尔蒙加速心跳及呼吸频率以提供身体应对紧张事件所需的能量。交感神经反应一般非常短暂,危机过后,身体一般会在副交感神经的控制下,回到平稳与非紧张状态。如果把人比作一辆汽车,那么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就如同汽车的油门与刹车,两者配合使得人体这辆构造精密的“汽车”在人生道路上安全行驶。
图片来自网络
如此看来心理应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危机反应,是短暂且临时的,是当事人无法用通常方法处理困境的一种混乱与崩溃的状态。人类的压力反应是保护自己的方式,自然正常的心理反应能对人产生积极作用,如提高注意力,提升短暂时间内的爆发力,感觉精力更为充沛等。但当其超过临界点时,压力带来的则是对健康、情绪、人际关系及生活质量的损害。最为危险的是,心理压力可以轻易的堆积。在到达临界点之前,人们可能很难意识到压力的存在,或者即便感觉的到,也认为这是熟悉的正常现象而忽视的其对自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生理、认知、情绪及行为。这次疫情,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与这四个方面对应的心理应激反应。而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这种变化就更为明显,如下表所列:
当面对以上的心理与精神困扰时,医护及相关人员可以尝试调节自身认知,做积极暗示:试着告诉自己医学并非万能,医生与护士的个人能力有时并不能完全左右疫情控制与患者对医疗救治。坦然面对当前情况,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学会接纳自己对工作能力与表现,避免过度苛求自己。在调节认知对同时,也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情绪积压造成的神经崩溃反应。如通过写日记,将最近发生对事情已经自己对感受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绘画,歌唱对方式表达自己对情绪,适当对宣泄负面情绪;还可以在休息时间,向同事,亲人或朋友表达自己对内心感受,获取心理支持;转移注意力也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紧张,医护人员在休息时可以听一些音乐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将自身暂时从病房环境中抽离,缓解压力。这里我们要介绍两种具体且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以方便前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使用:
1. 呼吸练习(Breathing Exercises)
通过调节呼吸,降低心率,是最为简单且立竿见影的应对紧张的手段。基本的呼吸练习甚至只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呼吸尽可能对缓慢呼气。人们普遍认为,呼吸练习就是深呼吸,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慢呼吸”对缓解紧张,尤其是急性焦虑症(Panic Attack)更为有效。为了达到缓慢、均匀、平稳的呼气,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慢慢对吹起一个气球,有节奏的呼出体内所有气体后再慢慢地吸气。在呼吸练习的同时,配合做一些肌肉放松训练,如在缓慢吸气时收紧不适部位肌肉,在呼气时慢慢放松。
图片来自网络
2. 着陆技术(Grounding Technique)
着陆技术通常用来应对激烈对负面情绪。通过检查自己的感官系统与认知,从情绪漩涡中回归现实的安全环境。如用温水或冷水洗手、用力握着某个物体,体会温度和触感与气味、仔细聆听周围对环境音,注意此时此刻每种发出的声响。还可以随身带一件有美好回忆对小物品,在需要时仔细观察、触摸、在脑海中描述这件物品对每个细节。这些方式都是通过对此时此刻现实环境的注意,使身体觉得安全,精神觉得放松。除了感官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认知着陆来缓解紧张。在工作的空闲时间,问问自己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自己身处何处,看看窗外的季节,天空的颜色,提醒自己身处当下,而当下自己是安全的,舒适的。着陆技术的目的并不是要让负面情绪消除,而是要让自己在接纳这些负面情绪或经历同时,使身体和精神处于当下。
Artem Varnitsin / EyeEm / Getty Images
最后还需要强调,当无法进行自身调节时,或出现严重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对帮助。目前各省市均已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服务热线,向公众提供24小时免费心理健康服务。可添加“国务院客户端”微信小程序搜索“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查询”界面进行查询。
作者:张唯凡
指导老师: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周爱保教授
上一篇:清除“心理垃圾”,保持心理健康
Copyright@2011-2024 甘肃省心理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1547号-1
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特教楼601室 电话:0931-7971306 本站由甘肃百纳网络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