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如何对待抗疫战争中的“反动势力”

更新时间:2020-3-11 9:06:02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为了防范疫情大范围的传播,各地政府对普通群众出行的限制越来越严格,但是仍然有部分群众没有意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性,依然放纵自己的一些小脾气和不良恶习,挑战政策法规依然不听劝阻,我行我素,俨然是一小撮“反动势力”在阻碍着这场艰苦的战斗。他们对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恶语相向,出言侮辱甚至大打出手,其不良行为不但影响了当地的人文面貌,而且对执法的工作人员也是一种莫大的伤害。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疫情期间发生的真实案例:


1. 兰州安宁

1月29日晚7时许,安宁区李家庄3名社区工作人员在村口开展疫情核查登记时,庆阳籍来兰务工人员白某拒不配合,并对工作人员进行谩骂、殴打。案发后,安宁分局银滩路派出所快速赶赴现场,经查证核实,白某涉嫌阻碍执行职务。目前,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2. 岷县

1月30日17时许,岷县清水镇村民金某酒后骑行电动车在上崖寺村疫情监测点拒不配合体温监测,且辱骂工作人员,经亲属劝解回家途中继续喊叫辱骂,并行至其门口时挣脱亲属拉劝持铁锹欲殴打工作人员,被在场人员制止,造成恶劣影响。目前,岷县公安局依法对金某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


虽然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及时而又强硬的政策和措施,但是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是层出不穷,是什么原因让有些人有恃无恐呢?究其原因可能是逆反心理在作祟。


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人们由于受某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对某事物(内容和形式)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指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以上以及更多的类似案例中,主人公往往都不服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工作人员的管制,因而其在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工作时产生了反向心理且进行反抗,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辱骂、殴打等行为,对社会人文面貌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对相关执法人员造成了伤害。

image.png


逆反心理的特点


一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与否定性。它总是带有某一具体对象表示否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二是具有强烈的主观体验性。主观体验性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逆反心理则是个体在经历客观事实后产生的主观情绪体验和态度。它对人对事的看法,不是依据事物的客观性、事情的是非曲折去判断、表达。


三是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由逆反心理所具有的主观体验所派生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它往往以个人的感情为标准,来确定对实物的态度与情感。能满足需要、对自己有利的,就会引起肯定性的体验,产生肯定的情感,如赞成、满意等;不能满足需要、对自己不利的,就会引起否定性的体验,产生否定的情感,如反对、不满、厌恶等。逆反心理的感情色彩具有明显的否定性。


逆反心理如何产生?


1. 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每个小区以及各村口设置了疫情监测点时,人们会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和试探,那么工作人员会三令五申要按照流程办事,此时极易引起人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禁令地寻根究底或小作尝试。


2. 企图表现自我且凸显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这类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得很强势且认为自己各方面都要优于他人,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3.不适应规范化安全管理。如有的群众因文化素质较低且自省意识薄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拘小节”,社会规范意识以及社会道德感较低,常以一些过去的不合理的经验行为处事,对上级或者相关工作人员的引导、管制以及批评不服气,认为是小题大作、故意找茬。因此,思想上对标准化的规范和要求消极对待,行为上不遵章守纪、不屑一顾。


4. 认知失调。当人们认知水平与实际发生的情况存在分歧时,会导致不愉快的情绪。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会导致心理受到创伤,大脑为了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会开启"自我合理化"模式,让事件变得合理,从而逃离"我错了"造成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要么个体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进而继续沿用自以为正确的行为模式与执法人员进行理论,要么即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差,但不愿意承认,正所谓“气势上不能输”,因而也会做出让人义愤填因,啼笑皆非的事情。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就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


image.png



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基层组织为群众的安全工作都操碎了心,有些群众的逆反心理对基层工作的开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而为缓解群众的逆反心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 “亲情化”沟通。相关工作人员对一些明显有反抗情绪的群众要尊重且多些耐心,少些指责批评、多些指导鼓励,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教训方式,放下官架子,真诚与群众沟通思想认识,营造温馨、和谐的安全工作氛围。


2. 逆向提问。如新冠肺炎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传播。你与别人日常面对面的说话,打喷嚏,咳嗽都可造成飞沫传播,若你不戴口罩会出现什么后果呢?新冠肺炎的潜伏期在14天左右甚至最长达到20多天,你怎么确定从你身边走过的每个人都毫无问题呢?”等类似问题,启迪群众正确认识自我防护的重要性且积极配合基层工作。


3.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平时在某些事务上的不作为以及不及时公开地公布某些事情的真相让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下降,所以危难时刻,政府披露的信息和制定的一些制度也让一些人抱着怀疑甚至是抵触的态度去对待。所以政府平时塑造的公信力在关键时刻会影响公众对于政府的态度。如果政府的公信力高,政府在特殊时期制定的决策必然更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和配合。


4. 杜绝形式主义。虽然对抗抗疫执法的案例中有民众自身的问题,但是不少地方暴露出来的类似于“填表抗疫”这种形式主义也一定程度助长了民众的逆反心理。


5. 继续加强科学素养和道德素质教育。不少人在疫情中的不配合至少有部分原因还是出于愚昧无知所导致的有恃无恐,他们不懂得病毒的规律和可怕之处。他们也不懂得作为一名公民应尽的义务和为他人考虑。现代的中国,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不乏科学素养和道德素质低下的人群。提高全民的素养,仍是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疫情还没有彻底过去,在当下疫情之下,你我没有被新型冠状病毒找上,一家人健健康康,就是幸运之事,我们要好好地珍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懈怠,一定要坚持下去,统一通从安排,不要做“逆反”的人,熬过冬天,等来春暖花开。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


作者:陈丽丽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生

导师:周爱保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社会认知、人格与自我、文化与自我、语言认知、学习心理。


返回列表

Copyright@2011-2024 甘肃省心理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1547号-1

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特教楼601室 电话:0931-7971306 本站由甘肃百纳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1350号

您的网站没有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