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防“疫”亦防“抑”

更新时间:2020-3-12 15:36:38

己亥末,庚子春,在举家团圆之际,突有疫情爆发,且病毒之威力,传播之迅速,令人难以想象。在这个交通发达的年代,患者犹如鱼入大海,难以发现,全国上下开始防疫,白衣天使毅然奔赴前线,疫区封城,各家闭户,自我隔离,即便如此,疫情的严峻已然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带给我们惶恐不安和心理压力,上班一族迟迟难以开工,饭店、娱乐场所面临巨大亏损,学生也是窝在家中,难以返校,长时间的家庭成员的相处,致使许多矛盾不断升级。各种各样的负性情绪不断袭来,面对当下这种状态,我们应当如何进行自我调节,不被这些负性情绪打倒?


image.png


抑郁是一种典型的负性情绪,它是指一类以低落心境为核心的情绪障碍, 主要表现包括悲伤、空虚或易激惹, 同时伴随着多种认知和躯体症状, 严重影响个体的正常行为功能,而在我们所有人宅家防疫期间,抑郁的产生主要是源于这几部分。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突发性的传播性疾病,这种病毒传播速度快、渠道多、面积广。仅仅40天左右的时间,确诊人数就达到了8万人。面对网络流传出的这些数据压力,人们不免会产生恐惧和担忧。抑郁的无望理论认为当个体感受到不愉快事件时会产生不安、焦虑、抑郁等情绪体验导致个体向消极方面发展,而长期的负性事件会个体使倾向于作出消极的归因,同时抑郁的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由负性事件做出的消极归因会严重影响到个体的自尊水平,从而增加个体产生抑郁的可能性。


image.png


2.家庭压力


家庭成员彼此长时间处在空间小,密度高的接触环境下,久而久之,一些曾经微不足道的缺点被无限放大,引起彼此之间的不满,而疫情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慌更是助长了不满情绪的增长,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负性情绪,长期的负性情绪的积累会使个体倾向于做出不利于自身的情绪调控和体验。家庭系统模式理论认为,家庭功能发挥的越好,其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越佳。因此家庭环境及其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产生极大的影响。

image.pngimage.png


3.社会压力


面对疫情,人们秉持着“待在家里就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态度,从年前回家一直到现在几乎每天都足不出户。起初,许多人都觉得这是梦寐以求的假期生活,褪去朝九晚五、甚至“九九六”的快节奏生活,人们难得有这样的时间在家里做自己喜欢却又一直没时间做的事情。


但是,随着假期的不断延长,大多数人的“宅家时长”已达上限,对于每天守护的“一亩三分地”早已心生倦怠。学生的返校时间,上班族的返岗时间依次被推迟,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压力,就业压力;中学生的中高考压力;上班一族的实际经济压力,各种强烈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频繁出现,使得个体对去情绪状态及其原因和影响过度关注,反应风格理论个体反复思考这些消极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它所带来潜在的不良后果,而当个体陷入消极事件的恶性循环中,他们的问题解决行为就会被阻碍,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导致抑郁的加重。


目前的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所以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的压力也依旧存在,而且这些压力在防“疫”这段时间里是无法改变或取消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防“抑”的角度去理性看待这些问题,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将对待它们存在的看法做一转变,自然就可以防“疫”亦防“抑”。


1.改变处理信息的方式


现在的我们身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更新交替每秒数以万计。面对诸多的信息来源,我们要有选择的正确的去处理和消化,尤其是最近关于疫情的相关信息,我们更应该慎重,把更多的关注放在源于官方的准确动态中,不应当因为一些不真实的消息将自己陷在消极事件的恶性循环中。


2.缓解情绪,改变行为


情绪的产生是在行为发生之前,而行为的发生也伴随着情绪的出现,他们之间是有连接关系的。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通过缓解情绪的方式来改变一些不良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行为的方式来缓解情绪。40多天的假期对大多数个体而言可能是第一次遇到,密闭空间里的生活会出现许多负性的情绪,我们可以在家里进行适当的运动(如瑜伽和跳舞),运动的时候可以带动身体内外的状态,而那种状态是可以使人充满力量和气势的,从而覆盖替代负面情绪。


3.改变时间空间


当我们发现周围的信息对我们产生了情绪,那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些信息来改变我们的情绪。每年的三月份,对学生而言依然是在校期间,对工薪族来说是在岗期间,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岗时,我们的时间和空间都被统一做了安排,这是第一次我们有自主安排的机会,不管是学习还是放松,我们都可以有自己合适合理的整理机会。在我们自己觉得安排不合理或者说安排的方式让自身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都可以及时作出调整。


4.时刻关注“疫”动的心


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之始,出现了许多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身影,除了奔赴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还有愿意时刻关注大家“宅”健康、24小时守护大家“疫”动的心,顾念每个跳动生命的“天使”——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当个体感觉到自身无法及时缓解出现的一些抑郁情绪时,我们可以通过正规的渠道去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助。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只要做到科学防控“疫”情,就能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科学防止“抑”情,我们就能打赢这场“疫情心理战”。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有丽: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师:周爱保教授。





返回列表

Copyright@2011-2024 甘肃省心理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1547号-1

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特教楼601室 电话:0931-7971306 本站由甘肃百纳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1350号

您的网站没有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