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面对“疫情”信息轰炸,你该怎么办?

更新时间:2020-2-23 11:04:45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犹如惊涛骇浪般席卷全球,相对于21世纪初的“非典”疫情,这次疫情的消息似乎就像雷雨前的闪电和雷鸣一样,让人们能够很快地“未雨绸缪”。


image.png


       然而除了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信息同样具有复杂性,垃圾信息的容量就像核弹一样轰炸人们的心理防线,而这样首先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具体来说,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垃圾短信发送大量不实信息,甚至编造谣言引起社会民众的不安,而谣言的内容都是涉及日常生活必需品,导致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收到此类短信后转发给周围的朋友,产生了蝴蝶效应,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比如“疫情”开始时,药店的酒精,口罩等都被抢购一空,超市同样也出现了抢购生活日用品的现象;其次会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一切向“钱”看或一切向“权”的价值观已然成为主流思想,成为大部分人追捧的目标,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及价值观受到挑战和冲击,很多人都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个人素质的修养,造成了物质文明提升但精神文明却跟不上脚步的现象,比如有些不法商贩在得知“疫情”的第一时间,完全不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发国难财为初衷,从而将商品的价格肆意地提高。


image.png


虽然垃圾短信的治理初见成效,但垃圾短信庞大的发送量以及不断变化的发送方式,越来越高明的欺骗手段以及强大的传播能力,它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公害及焦点问题。垃圾短信的治理有着一定的难度,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为什么治理的效果甚微归结,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1)客观层面:首先国家的相关法律不是很完善,造成有些不法分子有空可钻,其次电信营业商没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树立努力去满足社会治理中一切有利于社会自治、社会发展、广泛参与、普遍合作因素顺利成长的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垃圾短信的治理,再次目前我国执法部门,包括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政府行政部门等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影响了垃圾短信治理工作的力度和有效性,因此政府还需加强治理力度,要求主体和部门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并加强业务间的沟通和协调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2)主观层面:首先人们在看到垃圾信息时,总是抱着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即只要自己没上当就袖手旁观,而不是第一时间去将垃圾信息举报,防止更多人收到此类垃圾信息。


image.png


因此,在信息传播速度快和信息容量大的今天,如何建立稳固的心理防线呢?从客观角度来说:(1)关注国家层面对于“疫情”的相关报道,比如中央频道对于疫情的报道,这类节目的陈述方式较其他报道方式比较客观且相对真实,除了报道“疫情”本身,而且会宣传教育怎么用科学的方式来应对“疫情”;(2)不要将注意力仅集中在“疫情”,如果只集中在“疫情”,你会发现生活中只存在黑白色,日常生活除了“疫情”,一定要找寻自己的生活意义,这样你会发现生活依旧多姿多彩。


除了过滤垃圾信息和保持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那就是一定要注重对自我成长的关注,从这一方面来说,在“疫情”信息轰炸的同时,也许是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即在不真实疫情信息轰炸面前一定要保持理性、中性、客观的态度来看待。那么我们将从以下几点来说明怎么才能很好地培养你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我们要拒绝盲目的从众行为,因为众多的垃圾信息很可能会造成“众口一词”的效应,而这种效应会严重影响你对真实事件的判断。其实早在50多年前,心理学家就做过类似的实验,研究个体在群体之中的行为表现。最经典的要算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从众实验研究。阿希的基本假设是,美国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主义为导向的社会,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精神,即不轻易受他人影响,而坚持自己的主张和个性的精神。因此,如果让一个普通人与一群陌生人坐在一起,共同面对一个简单的任务,这些人彼此应该会给出独立的、正确的答案。为了检验这个假设,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线条长度判断的任务。他先让被试看一张图,上面画了一条线段,然后再展示一张图,上面画了三条长短不一的线段。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第二张图中的哪一条线段与第一张图中的那条线具有相同的长度。经过反复的实验,阿希发现了一个令他吃惊的结果,那就是:虽然有四分之一的被试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但是居然有四分之三的被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码会随波逐流一次,给出错误的答案。因此,认识少数人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坚定保持独立思考精神的信念。


image.png


第二,我们应该具有抗拒压力的勇气,将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前文所讲,我们不能将注意力仅放在疫情上,同时要关注到自己感兴趣的事。自我决定理论指出,每个个体都有自主的需要,当一个人从事的事情是来自于内在的喜好时,其行为的动机最强。因此,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也可以通过不断内化自己为了把一个现象看深看透探索来达成。


第三,我们要具有“兼听则明”的胸怀,因为有研究发现,当个人根据自己已知的信息对某人或某事形成看法后,再听到自己不曾听见过的但与原来的信息相悖的新信息时,常常会不以为然,对此不加理会,所谓“听而不闻”是也。而这样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固执己见而失去真实可信的信息。


image.png


最后笔者希望大家,在垃圾信息轰炸的今天,保持一颗独立思考的心,就像心理学家荣格说的那样“思想的摇动并非准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彷徨”。


image.png


作者:胡砚冰,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导师:周爱保。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

返回列表

Copyright@2011-2024 甘肃省心理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1547号-1

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特教楼601室 电话:0931-7971306 本站由甘肃百纳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1350号

您的网站没有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