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们隔窗盼春;2021年,我们隔窗望秋。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一个先来。在这个美丽的深秋,我们又一次与新冠疫情不期而遇。10月15日-18日,我出差深圳。18日,兰州新冠疫情相关的新闻和信息已经多起来了。19日晚上11点多,深圳疾控电话告知我,15日飞往深圳的航班上有6位新冠密接者,我成了次密接。新冠疫情,这次是真的到自己身边了。第一个念头,今天开组例会,谁离我最近,她们是否安全,要怎么办?在深圳,工作时碰面的人并不多。工作之余,我参观了深圳扶禾教育学校,教室、厨房、会议室到运动场,几乎每个角落;和明娇校长一起坐车、吃饭、聊天。一瞬间,担忧、焦虑……20日一早报备学院。学院迅速报备学校,通知组里学生即刻核酸检测。我自己居家观察,等待社区通知集中管控。接下来深圳疾控、安宁疾控、社区各种电话流调,核实信息,写行程说明……21日,接到社区集中管控的通知。
22日入住集中管控的酒店。这是22日当天新开的隔离点,救护车送我至酒店步行楼梯旁,这是隔离人员专用通道。带着略有些沉重的行李(少许生活用品、上网课必须的电脑、书籍以及一些保暖的衣物),瘸着腿(在机场扭伤了)爬到4楼。楼道里浓浓的消毒水味道,非常安静。我把行李放在楼梯口,顺着长长的楼道寻找工作人员,几乎所有的房间都显示已入住。后来,我被安排到了三楼,开始了隔离观察的生活。
第一次感觉酒店的房间很大,有些冷。简单收拾行李之后,通过临时隔离人员微信群了解隔离管控的要求,比如,不能出房门、生活垃圾收集在黄色的袋子里、医护定点送餐等等。也是通过微信群,大家了解彼此的情况,因什么原因被隔离,要隔离多久,什么时候做核酸。大家在群里互相询问,但对于要隔离多久,解除隔离的条件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
隔离期间,首先碰到的是生活问题。疫情发生得太突然,很多准备都来不及做,10月下旬也是北方室内比较冷的时间。隔离点有老人,小孩,也有孕妇,群里不断有信息说冷。入住的前两天以为酒店的是中央空调,看见有人问,空调不吹热风,群里立刻有人会说,“空调不能开,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于是大家集思广益,矿泉水瓶装热水取暖,烧水壶(水烧热,用毛巾包起来)取暖。过了两天,有人买了电热宝、电热毯。再后来,得知并非中央空调,各房间单独循环,酒店工人调整空调系统后,空调开始吹热风了,基本解决了取暖的问题。另外,隔离房间也有电视打不开,马桶不冲水,洗手台水龙头坏掉的情况,因为维修工人不能进入隔离区,大家也会在群里互相出主意,自己解决问题。还有吃饭问题。隔离人员多,医护人员少,这估计是绝大多数隔离点的状态吧。仅有的4名医护人员,每天要登记造表,消杀,核酸,还要配送几十人的餐食,非常辛苦。每次进入隔离区,她们要换上防护服,穿脱防护服的过程很费时间。如果要核酸检测,就得等整个核酸结束,才能一个房间一个房间送餐。有的人拿到餐食,确实就比较晚了。因此群里也会有抱怨,送餐太慢,餐食都是凉的。但很快,有人会在群里安抚,或者讲医护人员的辛苦,有人会出主意用热水加热饭菜,有人出主意说自己备些干粮应急。进入隔离点的第二天,很多人都购买了方便面、面包等应急食品。总之,这些问题大家说一说,也就过去了。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要做几次核酸,什么时候能解除隔离。对于这些问题,隔离点的医护也不清楚,隔离点只负责管理和完成疾控及社区的指令,比如,哪些人做核算检测,哪些人解除隔离,都是当天才能知道。隔离人员中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位北京的朋友,一方面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解除隔离,另一方面因买不到兰州到北京的车票(兰州至北京的车票停售),很焦急也很无助。大家每天在群里询问最多的是,今天核酸吗?今天的核酸结束了吗?什么时候才能解除隔离?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许多隔友会四处打听,但每次都并不能得到确切的消息,又增几分失落。26日开始,相继有人解除隔离。于是群里又出现一个新的话题。因为被封闭管控的两个小区就在隔离点旁边,“时空伴随”和“漫入”是顺利离开隔离点的又一威胁。于是,群里又开始新一轮的智慧集合,“出门前叫好车,出门后关闭数据”,“开飞行模式”,“关机离开,往远处走,再开机打车”。大家一边出谋划策,一边等待解除隔离朋友们的经验反馈。看到有朋友顺利打到车,有朋友顺利到了车站,群里一次次跳出祝福的话语,虽未曾谋面,但每个人都感受着温暖、支持和力量!28日晚,没有等医护送餐,我自己吃了泡面。大约7点左右,负责隔离点的医生电话告知我,解除了我的隔离,又惊喜又意外!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再收拾整理下房间。尤其是生活垃圾,按照要求整理归置好,放到房间门口;把温度计放到显眼的地方,消毒片以及新配发的喷壶放到一起,房间的凳子归到原处。这恐怕是自己能做的唯一的一点点事情,但愿能稍微减轻下医护人员的辛苦!这一周以来,每次测温,测核酸,送餐,无论早晚,她们都是礼貌又周到!解答大家的问题,也总是不急不躁,耐心细致!每次看到她们,一摸一样的装扮,护目镜后面的眼神,虽有不同,都温柔且坚毅!
回家了。原本想,回家就意味着解除“嫌疑”,可以“自由”了,但“自由”之路颇有波折。29日晚上大约10点左右,随手刷下健康码,竟然,码红了(隔离期间一直是绿码)!红码,意味着高风险。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同机密接者有人确诊?隔离点有人确诊?还是所在的小区?各种猜测,每一种都不敢细思,忐忑了一夜。30日一早,是兰州市第5轮全员核酸检测,红码不能参加检测,我自觉居家,同时跟社区和学院再报备。社区的答复是,不知道何故,可能要再去集中隔离……一时间感觉无奈、焦虑,又有些许的愤怒;又报街道,询问原因,得到了几乎相同的答复,不知何故。街道做了详细登记后,叮嘱千万不能出门,她们会上报疾控,核实原因,等待答复。这个早晨,时间真慢,刷了几次,都是刺目的红码。思绪在极度不情愿中斗争,如果再被通知集中隔离,去是肯定的。但为什么会红码?如果去,又要隔离多久?太多的未知,无法预料的下一秒,无从入手的努力,一切都无所适从。
大约中午12点的时候,没报任何希望,再去刷码,绿码了!天降奇迹的感觉,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冷静下来,又开始报备学院和社区。下午到晚上,学校、街道、社区和公安局分别电话核实,每次都是一边接电话,一边刷码,生怕绿码弃我而去。至此,平凡而又惊险的亲历过程告一段落,继续隔离结束之后一周的居家观察。
经历了2020年疫情大流行的考验,普通民众已经变得成熟和理性起来被管控的人,各有不同的经历,但无论什么原因,大家没有太多的抱怨,也没有太多的恐慌,更多的人都在努力想办法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甚至不时会充当下管理者的角色,维护正常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联结和支持也更常见。因为大家都明白,面对疫情,人人有责;面对抗疫,有太多的人比自己更辛苦、更危险。
不确定性是疫情背景下影响人们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人们时刻会面临不确定性。置身其中,人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会发生相应改变。认知方面,人们只专注于“此时此地的我”,关注当下的问题,认为不确定性会产生糟糕的后果;情绪方面,面对不确定性人们会表现出挫折感、失助、焦虑,甚至抑郁;行为方面,通过尝试寻求更多的信息来避免不确定性,改变行为模式以求达到自我掌控。可以说,不确定情境下,人们倾向于视野缩小,情绪不良,难以识别信息真伪,行为特点违背常态。因此,充分认识疫情背景下不确定性的影响,有利于解释疫情背景下人们的心理行为特点,对防疫管控具有建设性意义。
正确认知,科学防疫从目前的数据看,密接者并不一定都会感染,次密接和一般人群被感染的风险就更小。是否被感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毒本身的传染性、致病性,个体的免疫力,是否科学防护等。从防护的角度来讲,如果确诊病例和普通人双方均未佩戴口罩,被传染的机率为90%,如果双方都按要求佩戴口罩,确诊病例传染他人的几率只有1.5%,如果双方均佩戴口罩且人际距离1.8米以上,感染几率为零。因此,正确认识病毒传播,做好科学防疫,加强自身身体健康,都是很重要的。
后来了解到,红码是因为大数据出错了。大数据也太皮了,这样会吓死人的!另外,被集中管控的事隐瞒了老家的亲人们,老父亲83岁高龄,又很关心国家大事,深知此事后果,怕惊扰到老人家;也隐瞒了组里的同学,后来因为有同学黄码,也有同学被集中隔离,为缓解她们的焦虑,才个别告知了我正被隔离的事实。见谅!
感谢隔离期间学校、学院领导、师友及家人给予的温暖关怀!
致敬无数的医护,你们最可爱!致敬每一位努力防疫、抗疫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