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2-19 10:39:44
1月23日武汉封城就标志着疫情防控形势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然而政府的呼吁和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并没能阻拦很多人回家探亲和朋友聚会,其中不乏病毒携带者。
为什么在如此严重的疫情面前,人们还会坚信自己就一定不会被传染呢?心理学概念“乐观偏差”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所谓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也称作非现实的乐观主义(unrealistic optimism),是指在与他人比较时, 人们通常认为“好事情更垂青于自己, 而坏事情更眷顾他人”。或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乐观偏差呢?我们将从个体和事件本身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从个体角度来说产生乐观偏差的人总是在知情的前提下冒险,那为什么明明知情还要继续冒险呢?很有可能是这些人认为自己一定比其他人更幸运。所以,由此可见人们的乐观也不一定是完全有益于事情发展的,尤其是在有风险性的决策面前。心理学家很早就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在常年赌博的群体中发现,乐观偏差的水平普遍较高。所以这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赌徒心理”。
从事情角度来说,严重事件本身或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都会引发更大的乐观偏差, 可能的原因是严重事件让个体感觉到更大的危险, 因此导致强烈的防御性否认, 即个体认为自己不会遭遇到此类事件。还有一部分人往往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心理。疫情本身很严重,聚众的后果也会很严重,引起了人们的焦虑,防御心理掩盖了理智思考,进而产生了很多不理性的聚众行为。说明人们会通过防御性地否认事态的严重程度,以此来获得安慰。
乐观偏差对个体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 它不但有助于个体保持相对高水平的自尊, 还可以减少个体焦虑,激发个体更大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去获得成功。另一方面, 当人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可能经历某些消极的生活事件时,会阻碍人们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遭遇危险的可能性, 并导致人们更多地从事危险的行为。回到此次“新冠肺炎”事件,当乐观偏差水平过低时,人们会陷入对疫情的恐慌中,但当乐观偏差水平过高时,人们会过于乐观的低估事态的严重程度从而放松防护,因此出现了很多病毒携带者不顾劝阻,依然聚众和访友的现象。
其实回想一下,在疫情大面积被宣传报道初期时,包括我自己在内,人们或多或少的都觉得疫情离自己很遥远,聚集性病例的频繁爆发反映着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乐观偏差的心理,只是目前还未被感染的我们是真的很幸运。
运气不会再三垂青于每个人,多地聚集性事件的爆发应该为我们敲响警铃,我们需要警惕自己的试图麻痹的心理,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乐观,而是防御性的否认在起作用。但是也不要过分恐慌,理性看待危机,将日常防护作为我们的习惯,并坚持居家隔离,杜绝参与聚会聚餐等活动。
总之,保持健康的作息,积极面对的心态,坚持就是胜利。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共同抗疫,在家“动”起来
下一篇:非常时期,我们如何阻止谣言?
Copyright@2011-2024 甘肃省心理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1547号-1
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特教楼601室 电话:0931-7971306 本站由甘肃百纳网络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