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2-16 9:55:29
听话,听起来有一种约束、局限和被迫执行的被动感。但,再听起来,也是责任、准则和愿意履行的主动意愿。万事万物皆有规律,规律让我们的很多工作更有效、更有操守。那么,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情势下,作为一名心理援助工作者为什么要听话呢?当然,听话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更有效能地去工作,为更广大求助者的福祉和利益而努力……
听专业医疗人员的话,做一名“闭关”在家的合格公民。
听心理权威专家的话,做一名传播科学知识的宣讲人员。
听注册系统督导的话,成为一名守护伦理的优质工作者。
听重要家庭成员的话,成为一名维护家庭稳定的建设者。
听来话者的心里的话,成为一名有胜任力的心理援助者。
2019年,年末,一个名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不速之客悄然来袭……
2020年,年初,当人们还在边观望边迎接春节的时候,武汉封城了。一时间,人心惶惶。随着每天确诊、疑似病例的增加,被严峻的疫情影响下的大众心理受到了挑战。
于是,2020年的年味儿变成了消毒水味儿,走亲串户变成了足不出户,鼠年新春的喜悦被打上了封条。值得庆幸的是民众里“听话者”众多,各个城市呈现出“万人空巷”的场景正映射着民众不为祖国添乱的决心,不随意外出继而保护好自己不被感染,既是全民携手、共战疫情的最好践行。
就在这个时候,各地心理学工作者的身影出现了。在我所身处的这片陇原大地上,各行政管理部门、各高校、各医疗机构、各社会组织纷纷组建了专业的心理援助团队,众多心理工作者在网络和热线里传递出无限的温暖和爱,融汇出冬日里的暖阳,在这股暖流中,我,便是其中一员。这段时间里,在助人愿望及自身责任感的催使下,我每天似乎比正常上班的时候还要忙:要听课接受培训、要准备各种材料、要协调众多工作的推进、要随时准备接听来话……
终于,家里“弹尽粮绝”,全副武装后,冒险似的奔赴超市……回到家中,看着一地的“战利品”,找出超市小票,总价竟然超过了四位数。自己也不尽然笑了起来。眼前的一切,让我在大脑中浮现出一个词:应激反应!原来,身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出现了此种应激反应,平凡的我依旧是平凡的人,做好我能做的,本就是负责任的。于是,我努力地让自己慢下来,努力地让我成为我,努力地去想一想:我,应该“听话”了。
听谁的话呢?在社会面临挑战的大情势下、在专业伦理的框架下、在维持家庭稳定的前提下、在专业胜任力的要求下,我首先:
听专业医疗人员的话,做一名“闭关”在家的合格公民。
尽量不出门,出门戴口罩;平日勤洗手,回家多消毒;不聚餐、不会友、能不见时就不见。听起来虽有些“不近人情”,但借用古人的一句话:来日方长!便足以说明一切。总归是一家人,血脉间相连,也总是能获得一些理解的。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与时俱进,借助电话、视频等方式拜个年,问个好,传递一下彼此的问候和关心,也是极好的!对于心理工作者来说,了解一些此次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的相关防控知识是有必要的!获取一些寻求援助的医疗机构的信息更是必备的!
看似轻松的语言背后,折射出的却是自由且负责任的态度!自由地选择“隔离”在家,不仅是保证自身的安全,也是示范性的让家人守住安全的底线;负责任地维护安全意识,则是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秉持伦理的最佳践行方式。
听心理权威专家的话,做一名传播科学知识的宣讲人员。
每个人,当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因现实性的压力而导致的应激反应,即身心(行为、情绪)不良反应,是正常的、是自然的。但也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反应的强烈程度也因人而异。不要把自己或他人的应激反应视为异常,它不是病态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危机,即危险和机会,是成长和恶化的分水岭。若抵挡住危机就能让你更加看得清你所具备的能力和力量,你所看清的这一切,就是你成长的契机和蜕变的可能;面对危机,我们若感到无助与困惑,也在所难免,毕竟人无完人,但这也正是在告诉自己可以更好的成长的方向—我还能做些什么,我能不能再做些什么?当然,有些人在最无助的时候,是不太能主动地做些什么的,但,我们想活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从未停止,我们对希望的追寻从未止步,想到这些,你是否还可以尝试着拨动手机按键向心理热线、心理网络服务平台寻求帮助呢?去努力地争取一些希望的曙光?如果,你能做到,就尝试着让自己做一下!如果,有幸让对面的接线员听到你的声音,或许便打开了一扇希望的大门……
门打开了,希望的身影便寻见了,可是,为希望灌注希望的能力还是要多听听督导的话了……
听注册系统督导的话,成为一名守护伦理的优质工作者。
一时吹起的心理援助之风,吹散发髻的是本着那份助人的愿望和热情,这固然重要,但仅是热情和愿望既有效,专业又该何去何从?以往的紧急心理援助经验中,仅凭热情和愿望想要帮忙反而添乱的事例,不胜枚举。
“帮忙不添乱”是我们工作的底线。专业地工作、安全地工作、有效能地工作,源于在专业督导下而开展的一系列助人行动。因为,谁都不知道有谁会在这样的情势下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谁也没有在这样的情势下开展过此类的助人工作,谁也不会准确地预计到能出现何种伦理议题和伦理困境—一切皆有可能!
顺应事态的发展,基于疫情下的视角,灵活地处理,全情投入地接触来话者,同感他/她,准确地理解他/她的现实处境,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更多地倾听,助其链接现实资源,择机进行心理教育,聚焦问题,围绕来话者的需求,为其灌注希望促进其行动,这是紧急心理援助的结构式处理流程。但,人是多样的、个体化的,其助人工作的核心依旧是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等伦理要素。如遇工作中的困境及时与督导联络,最终若能为求助者实现稳定、维持、无风险的服务过程即为一名紧急心理援助工作者专业胜任力的践行过程!
拗口的话,说了半天。终归我是一个家庭的丈夫和父亲。此时,我,还是要听家庭成员的话。
听来话者的心里的话,成为一名有胜任力的心理工作者。
短短的30分钟,作为一名心理援助工作者,你能为来话者提供什么服务呢?当你的手机铃声猛然响起,你需要怎样回应呢?保密、隐私、保密突破等工作,你需要怎样知情到位呢?若在连线中,评估出了一些危机的信息,你又该如何紧急处理,以最大的程度保证对方的生命安全呢?
一系列的“连环夺命问”似乎也在提醒自己,此次的心理援助与普遍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是有区别的,也正是我们欠缺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工作前要学习、要参加专业的培训,在工作中和工作后要及时地与督导保持联系。此时,我突然想到了一篇文章的标题:战“役”时刻,学习正当时。翻看着眼前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了好几页,这种在家充电的感觉,很充实。当再次梳理这些工作要点的同时,我也很愿意与各位同仁共勉:高质量的倾听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能让热线那头的求助者很好地获得情绪宣泄的途径;聚焦问题,适时地使用具体化技术,能很好地帮助来话者澄清自己的需要并将焦虑、烦乱的内心,有机会做整理。当来话者有机会说着、想着、谈着的时候,他/她心中的那团麻线或许就有机会自我解开了;准确地共情,这会让处在无助、焦虑、担心以及其他状况下的来话者拥有一种被理解的感受—“有人能了解我,有人能读懂我”的感觉,在那时那刻无疑是有意义的;现实资源的链接,收集来话者更多有效的信息,帮助其发现现实性的资源,让其能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是有可以去关心和被关心的资源的,这样“有事可做”的状态,是解除一些心理负担的有效方式;必要的心理教育,关于一些疫情防控知识,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知识的科普过程,也是维持对方稳定、减少过度猜疑的很好方法,但切记要准确客观,科学地传递;希望的灌注,光看这个名词就充满了希望和曙光。将它放到最后,也是因为在为来话者灌注希望的时候,是需要评估的,需要建立在有功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上,在彼此拥有了信任感,当来话者出现了一些能动的想法和行为的时候,希望感的灌注、意义感的传递才显得相得益彰。
以上关于听话和听谁的话,我只代表个人的观点进行了一些阐述。纵观上文,听话,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在听话,谁听了这些话要做什么,谁听了这些话要怎么去做,这个谁,就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接起热线的这一头,是我们自己,直接接触求助者的人也是我们自己,谁都代替不了,在这30分钟的工作里,能为对方提供多少支持与帮助,更是我们自己一步一步实践出来的。把听来的有用的话,融汇进我们自己的知识里,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中、生命里,用有质量的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或许是心理助人工作最大的价值!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张翔,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CPS注册系统甘肃督导点学员,甘肃省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甘肃省“一师一优课”一等奖获得者。
下一篇:肺炎疫情,考验了什么?
Copyright@2011-2024 甘肃省心理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1547号-1
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特教楼601室 电话:0931-7971306 本站由甘肃百纳网络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