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4-1 7:45:20
以爱来应对手机引发的家庭纷争
——谈一谈疫情下家长如何对待孩子使用手机
甘肃省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
看到这个标题的家长朋友在居家生活期间或许会发出一些感叹——“手机确实影响了孩子的学习”、“iPad也吞噬了孩子学习的时间”、“网络和网络游戏让孩子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孩子学业发展和升学就业的一个重要“病毒”,因手机而引起的家庭纷争无论在疫情下还是常态里,都是让我们头疼且无力应对的情况。
作为同是学生家长的心理教师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很想与各位家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一谈,“手机”、“网络”究竟是何物?
同是成年人或是一名职场人士,出门前若是遗忘携带手机且被自己发现,我们会不会从一楼或负下楼层重新按下自家楼层按钮取回手机,放入裤兜、或持在手中、又或放入包里?那一刻我们心理上的踏实和可控感是不是得到了极大地安慰呢?
同是成年人或是一名职场人士,在工作与生活中是不是总在惦记着自己的手机与自己形影不离呢?
同是成年人或是一名职场人士,在现实中的疫情防控中,如若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我们将怎样呈现绿码与核酸阴性证明使自己通过重重“阻拦”去到工作岗位、回到家中呢?
同是成年人或是一名职场人士,当我们回到家中,无论是做丰盛可餐的美食还是与亲戚朋友的沟通,或是检查孩子学习和作业情况更或与老师沟通交流,我们能离得开手机或网络吗?
亲爱的家长朋友,无论是手机还是网络,在2022年的这个时刻,它们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甚至是生命的重要部分。如果没有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更将是遇困受难!需要我们认识到的是,它们在帮助我们,它们也在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高效、更舒适!
手机、网络究竟为何物?首先,是作为成年人的需求品,当然,更是未成年人的必需品,毕竟他们是手机和网络的“原著民”(他们诞生的同时这些电子设备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这一点,我们需要接纳和认同。
客观地讲,我们的孩子也是网络时代和电子设备的获益者,他们从出生就感受到了来自电子产品输送“胎教”的早期训练,他们无意识中透过母亲的肚皮听到了高雅音乐和经典国学,也通过电子产品和网络了解了早期习惯的养成和做一个“听话的”小宝宝的益处,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世界动态、他们可以通过指尖地滑动接收到科学知识的吸入、他们也通过手机和网络知道解题的策略和方式为自己提高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手机和网络完成了一些人际社交和适应我们无法阻挡的新社会发展模式。
毋庸置疑,他们终将要融入这个“与时俱进”的且“网络更将发达”的社会之中。试想,一个全然对网络陌生的青少年,一个与网络隔绝的青少年将如何面对这个世界?难道,作为当今父母的我们不会有一丝的担心和顾虑吗?
可,问题出现了……我们的孩子们在当下,好像已然因为手机和网络“慌不择食”、“废寝忘食”、甚至耽误了人生之大事!
一切的美好,毁于一旦!我们全然忘却了时代发展的规律——过去,现在,将来。我们只会关注眼前的“困境”,只会在意当下孩子因手机与网络“剥夺”了学习的时间,只会将所有的精力与关注放在手机身上,孩子“丢了”……
于是,我们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我们要求孩子使用手机和网络时不能游戏、不能不为学习,我们安装监控设备潜入孩子的网络世界侵犯他们隐私,我们时时刻刻盯住那个手机……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作为一名心理教师也同是一位家长,我有一个好奇:在居家生活或是常态化生活中,究竟是孩子过度使用手机和网络,还是我们过度关注孩子使用手机和网络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停一停,让我们彼此有一个思考的时间,不那么快地去做出反应,给出结果。让我们再次重复一遍、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究竟是孩子过度使用手机和网络,还是我们过度关注孩子使用手机和网络呢?”
……
这似乎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各位家长朋友们,在我们居家生活中,或是可以再延长一些以往的生活历程,如果我们可以回顾那些时光,愿意想想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当孩子努力且勤奋地学习了一个小时,恰巧我们推开房门看到孩子正拿起手机的那刻,我们便向孩子施加指责与抱怨“就知道玩手机!”,全然忽视了孩子之前的努力过程?或许因为——我们只关注手机!
有没有一种可能——当孩子完成了一门学科的任务后,走出自己房门然后在与父母约定存放手机的地方,拿起手机的那刻,我们说到“你写了半天作业,就是为了出来看一眼手机?”。全然无视孩子在房门内努力地付出?或许因为——我们只关注手机!
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当我们监控了孩子的手机,发现孩子在使用网络中有聊天、有游戏、有阅读小说、有观看视频的流量之外,还看到了孩子查题、询问自身心理健康和调解与父母关系的相关内容呢?也许,我们习惯性地避开了后面3条内容。或许因为——我们只关注手机!
在生活中如有以上3种或其中一种可能性的时候,我非常好奇地想问一问:到底是我们过度关注孩子使用手机,还是孩子真的过度使用手机了呢?
此时的父母们,如果陷入了沉思,接下来,请大家将沉思后的内容与心理教师想要与各位分享的思路做一个梳理。或许各位很希望有一个总结性的应对策略,如果真的有一个可参照的解决方案,我想有以下三个内容:
一.“一分为二”地对待网络与手机
世间万物皆“一分为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错,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正确。健康的思考方式是在错误里寻求值得借鉴的经验不再犯错而在正确里“防患于未然”。手机与网络必然会吞噬孩子的时间且没有用来学业的发展,但在这个时间里也有我们看不到的知识的获得和人际社交的训练。
我们不能只用“我觉得”和“一定是”来评判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刻画面的结果,我们还要“脑补”到孩子在刚才的时间里作出的努力和付出。
二.相信孩子,有“荒度”也有成长
这里,要谈到的就是“相信”。对于父母我们看到孩子的部分是有限的,甚至说是有选择性的,我们经常会在猜测孩子可能“偷懒”的时候去验证我们的预设,当我们恰巧看到孩子真在“偷懒”的那刻,我们会用结果性的评价去定性孩子:“就知道你没有学习”、“我一想就知道你在玩”、“你就是这个样子”……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 1930年5月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并提出的著名论断,“以一斑而窥全豹”本身就是偏颇的发现。如果真的有所偏颇,我们不是否定了孩子之前有过的努力和投入吗?但凡真的否定了,孩子受到的伤害也就出现了:“你们只关注手机,从来不关注我的努力”、“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让你们看到,可你们……”,于是孩子逆反的情绪也被激活:“我就用手机怎么了?”、“我就离不开手机,你能拿我怎么样?”
作为父母,面对此情此景,我们非但不能怎么样,甚至无可奈何、无力应对。这种循环往复的家庭生活是不是已将自己“折磨”得痛苦万分呢?与其长此以往的惯性使然,不如试着相信一下我们的孩子。
人生在世无论年龄,无论性别,无论身处何处,没有任何人愿意自己是落魄的、是糟糕的、是不如人的;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优秀、能出类拔萃、能脱颖而出,然而,阻挡我们前行的却是外来的阻力和多余的期待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相信,是做减法。我相信你可以,是因为没有我的支持,你也可以。而不是在我不断的帮助、提醒和督促下,做到了我可以。孩子终将长大,终将要独立生活,让我们伴随孩子的逐渐长大慢慢做减法,让我们的参与逐渐弱化,给孩子能独立成长提供充足的空间,去实现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想与各位父母说:在孩子使用手机和网络的过程中,“荒度”(父母眼中的无效消耗)与成长共生存!
三.“身教大于言传”,从自身做起
“严于律己,身正为范”,这是对家长朋友提出的很高的挑战,并不那么容易实现。换句话说,若希望孩子保持与手机和网络的距离,我们首先不能成为痴迷手机与网络的代言人。因为,在孩子的眼里,不能拒绝进入自己生命中的要素是父母,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父母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也很在意父母是不是做到了对自己所要求的行为准则。
如果,父母手捧平板游戏人生而让孩子放下手机学习拼搏,孩子心中就会有一个“凭什么”的想法出现,即便我们说自己已然经历了努力,体验了奋斗的过程,在孩子眼里这些说辞尽显苍白,因为,家庭互动不是“道理讲习所”,理再真而情不浓是能无效的表达。要让家庭生活变为情感流淌的空间、身正为范的参考和尊重理解的港湾,家庭才能成为孩子避难的场所,才能成为孩子获取安全的力量,才能让孩子成为他/她自己的期待的样子。
真诚地希望各位家长朋友,先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和生命状态,科学对待手机和网络的利与弊,多关注孩子本身而不是使用手机和网络的孩子。
他们需要的是“我作为一个孩子”是怎么被父母对待的,而不是“我在做什么,应该受到怎样的评价”,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爱、认同与除去学习和手机之外的纯粹地关怀,就是亲子间人与人的沟通且不夹杂任何条件的生命对生命的对话!
文字:张 翔 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教育集团 专职心理教师
图片:于长晔 兰州市碧桂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
Copyright@2011-2024 甘肃省心理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1547号-1
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特教楼601室 电话:0931-7971306 本站由甘肃百纳网络提供技术支持